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信息 -->工作动态

工作信息

学工思政

传承爱国基因,增强爱国情怀——研究生党总支《红色观影》活动

来源:教育处 发布时间:2020-12-02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爱国,顾名思义就是爱一个国家;爱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真挚永恒的情感。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贯穿在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中,爱国之心,飘扬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为传承研究生爱国基因,增强研究生爱国情怀,研究生党总支开展了红色观影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同学们在电影院上了一堂红色专题课。


1.jpg 电影《金刚川》


电影《金刚川》以抗美援朝时期的真实事件为创作背景,讲述志愿军工兵连无惧美军炮火,在金刚川地区修建桥梁的英雄故事。在这个电影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高射炮兵了,当时高射炮只有两门,但是高射炮兵却硬生生把美国的好几架飞机给打下来了,最后他们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看完之后感触很深,也在想,在当时那么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军队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答案只有两个字:信念!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光辉战绩。勿忘过去,珍惜今天。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都是我们的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新时代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国家兴盛,匹夫有责,用我们的双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究生一班 行溥)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主旋律电影《金刚川》票房大卖,评分很高。电影背景设置在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中国即将同美国谈判,但是美国却对中国的谈判不屑一顾。于是发生了夏季反击战役,打出了志愿军的威风……

本片从志愿军的角度及敌人的角度分别展开,讲述了一群无谓生死的志愿军战士,誓死捍卫祖国,保护桥梁的故事。金城反击战前,上万志愿军准备奔赴前线,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一役,这场战斗关系到战役成败,但是志愿军却被一条名为“金刚川”的大河拦住了去路。于是,战士们“遇水架桥”,在这过程中不断被装备优良的美军战机轰炸,桥炸毁了,志愿军就抢修,刚修好又被炸毁,志愿军就接着抢修。战争就在炸桥、修桥、炸桥、修桥之间不断展开。最终美军的侦察机被我军的高射炮炸毁,美军的意志力被我军击溃。最终通过人桥将几万志愿军送到了战场,给美国军队狠狠的一击。

我们要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研究生四班 刘宝将)

 

电影《金刚川》以抗美援朝为题材,通过精巧新颖的叙事角度,讲述了志愿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修补堪比生命线的木桥,以血肉之身无悔许国的故事。正是无数个出身平凡,却勇于挺身而出的英雄,换来了战争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军威,并为恢复国内建设与和平发展争取到了时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无畏强敌的精神,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值得书写的光辉,同样随着时代发展代代传承,感召着每一个当下的中国人继续奋勇向前。

(研究生六班 孙天娇)

 

电影主要讲述了我国抗美援朝战士为了准时到达朝鲜主战场参加抗战,炮兵及工兵队的战士们在美军炮火轰炸下,不顾牺牲性命奋勇修桥和过桥的悲壮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炮兵关磊和张飞,两个患难兄弟,为了彼此不暴露在敌军的视野下,争先在前排抗敌。张飞为了大部队过桥争取时间,在自己的位置点燃火把,转移敌军注意力,即使失去了胳膊和腿,他还是忍痛将最后一枚炮弹朝敌军打去,壮烈牺牲。最终战士们用人桥护送大部队顺利过桥。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但那些和张飞一样的中国战士们用年轻的血肉之躯抵抗敌军,为他们身后的家人和祖国提供了安全的保障。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相比是无比幸福的,也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结果。所以感恩和缅怀这些革命先烈是非常有必要的,常常忆苦思甜,方能珍惜我们今日的来之不易。我们国人也当自强不息,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研究生四班 陈善梅)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朝鲜战争和华夏五千年间的其他所有战争一样,出现在历史课本中。我们虽熟知邱少云、黄继光,却从未深入了解这场战争的惨烈和背后伟大的历史意义。电影《金刚川》正是这样一个契机,透过演员和情境,使我们对保卫祖国和扬我国威有了更具体化的目标。保卫祖国不是口号,也不是仅限于军人职责,而是近十四亿华夏儿女每个人的义务和使命。和平来之不易,是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的家园。如美第八军军长范德里特对志愿军的评论:以个人而论,中国士兵是一个顽强的敌人。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踏着一双帆布鞋。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奋不顾身的,令我们束手无策。这份常人不能及的勇气和毅力,不是出于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又是什么呢?

(研究生四班 郑雨田)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跨越70年的历史长河后,随着电影《金刚川》的上映,再次回到了大家的视线。常言道: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历史。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经历了无数次的奋斗,才走到2020年全面脱贫的决战时刻,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为国家奋斗和牺牲。

在观影之前我就去好好温习了这段历史。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金刚川》电影就为我们讲述了这个战争中金城反击战前,上万志愿军准备奔赴前线,就在这最重要的战役开始之前,金刚川这条大河,挡住了我军的去路。电影围绕我军如何保卫这座桥的过程,以不同的视角展开了描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角色,大家的信念一致,大家的决心一致,大家视死如归的精神也一致。当小胡说出:“多么希望我们也有飞机保护着。”这句台词的时候,就知道这场战役我们打的有多么的艰难,敌我战力悬殊之大无法想象。可是我们这座桥,炸毁了就被迅速修复,修复了再被摧毁。但是就在这种斡旋迂回之中,最后我们的战士搭起的“人桥”也让对手发出敬佩的感慨。他知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战胜这样的民族。对此,感动、感慨之情油然而生。祖国的强大不就是昔日这些默默付出的英雄为我们一步一步打出来的吗?我深刻的感受到有一种幸福叫“生在中国”。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研究生四班 戎卓娜)

 

2.jpg 电影《八佰》


《八佰》这部电影真的很震撼人心,壮士血战四天,誓以我命固我土!仓库护旗过桥,这些场景在《八佰》中一帧帧的展现出来,可能当年的激战比电影更加惨烈,但这部电影足以唤醒我们心中的对英雄的向往和尊重!谢团长的那句:“迅速过桥!别回头!”他们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军人!是吾辈之楷模!在关键时刻有一些士兵勇敢地冲出去保护了所有人,告诉我们不忘初心,不忘历史。中国能有今天太不容易了,我们要珍惜,爱国,铭记那些英雄们,做人不能忘本,才真切的明白什么是—有国才有家!多少人挥洒热血铸成的今天之中国!铭记那些耻辱,居安思危!

(研究生一班 马明洋)

 

  观影《八佰》是一次必要且及时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短短的两个小时,展现了诸多令人为之动容的画面,让我充分感受到国难当头之际,中华民族的战士前赴后继,舍生取义,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的坚守,不仅是为了扼杀日寇的气焰,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还是为了能够唤起更多国人的觉醒与斗志。铭记历史,同样也需要总结历史:唯有民族自强方能免受外界欺凌,实现长治久安。在当下的和平年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秉承先辈的卓绝意志,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真正将捍卫国家主权,守护民族血脉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

(研究生二班 田洪瑞)

 

1937年淞泸会战末期,民国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四个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四百战士坚守上海,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日本军突击之时,他们拿起枪便往前冲,日本军开坦克轰炸仓库时,他们将炸药绑在自己的身上,以身为弹;过桥送电话线时,身为普通人的他们,跑到桥头,用最后一丝力气抛出线轴……我们应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因为如今这光明的生活,是无数中国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有句话说得很好,忘记历史的人必将重复历史。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加正确的看待自己,少一点庸人自扰,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感恩之心。

(研究生六班 孙天娇)

 

电影《八佰》讲述了在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谢晋元团长带领士兵在上海四行仓库奋勇抵抗日本侵略军围攻的故事。影片中被围困的战士们利用仅供支撑半天左右的人力物力,整整坚持抵抗了4天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向河对岸的租界展示了中国人不怕牺牲誓死卫国的决心,为参加布鲁塞会议的中方代表团争取国际支持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守护军旗,一批又一批战士用自己的肉躯保护旗帜不被打倒。为了阻止日军炸墙,战士用自己的躯体绑着炸弹与日军同归于尽。战士们来自五湖四海,社会各个阶层,都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国家,战至终章。这种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也更让我体会到今天生活的幸福来之不易。致敬为我们抗下危险的中国军人!

(研究生五班 刘星阳)


《八佰》主要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与法西斯日本侵略军相比,尽管影片中国民革命军的作战武器在日军的飞机、装甲车面前显得是那么无力,但是革命军战士们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的精神是让人震撼的。在国破家亡之际,正是这些包括“八百壮士”在内的中国军民的义无反顾和大义凛然,才换来中华民族现在的和平盛世。他们也是有自己的家人和牵挂的普通中国人民,他们舍小我为大家,在国家和人民面前,他们选择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他们是民族英雄。“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因此,我辈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不懈奋斗。

(研究生五班 赵慧慧)


3.jpg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


看完《我和我的家乡》,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神笔马亮》这一部分,沈腾和马丽还是延续了开心麻花的搞笑宗旨,通过主人公马亮向自己怀孕的妻子隐瞒放弃去列宾深造而选择是一个乡村当书记,通过自己的绘画改变乡村种植需求,最后让乡村实现大改革的故事。故事中由于一开始的隐瞒导致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为了圆谎而发生的小插曲,全村人都帮着马亮出谋划策的隐瞒妻子。虽然最后还是在妻子的突然醒悟下揭穿了马亮的“谎言”,但是她也看到了马亮做过的所有感人的事情,用自己的职业发展换来了一个乡村的改革换代。这不是一个亏本的事,是一件伟大的事。所以,我也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只有那些有能力、有梦想又热爱家乡的人,才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家乡。故事里讲的都是从家乡走出来的孩子,但是他们从未忘本,家乡永远在他们的心里,一旦需要他们就会前赴后继——这就是人们与家乡的感情,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感情。

(研究生一班 郏科人)


看完这部电影时是一种百感交集的心情,我对于影片中范老师那一段故事印象深刻,那是一段过去旧时代的感人故事,范老师为了一个手里只有黑色笔但心中充满色彩的孩子去找彩色涂料而摔倒在泥泞的泥巴路上,让我看到一个老师对孩子最纯粹质朴的爱和关怀。这一摔真的激发了那个孩子努力学习的动力,长大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让村里的孩子拥有了一个他小时候所画的那所很美丽的学校。这个孩子的成功也给了范老师一个强烈的冲击,从而治好了他的痴呆。故事虽然煽情,却也值得我去深思,我曾经也受过一个老师的恩德,正是因为她我才走到今天,现在依然和这个老师保持联系,我很钦佩、也很感激这样的老师。

(研究生二班 彭雷)


该片围绕十八大以后祖国城乡的喜人发展、以及广大老百姓欢欣鼓舞迎小康的主题而进行创作。《我和我的家乡》该片分别以农村医保,科技扶贫,下乡支教,生态管理,对口脱贫为大背景,以小人物的故事为切入口,上演了一幕幕令人捧腹却又引人深思的喜剧故事。沿袭《我和我的祖国》的影片结构,《我和我的家乡》分为五个片段,分别是《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和《神笔马亮》。全片由东南西北中五个故事构成,由小人物小故事小山村从而带动全国致富的道路,每个故事立足点不同,传播的观念也不同,但是是这些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得一个个小乡村脱贫致富。从这部电影的第一个小故事中,我不仅体会到了“农村社保全覆盖、农民看病不用愁”这样的主题,我更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电影虽然夸张,夸张是电影的艺术,可是在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中,我分明看到了一颗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心,至少是“牺牲”自己一直以来买车梦想的心愿吧。这很平凡,可是这很伟大,因为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心中有他人,生活才最美!

(研究生六班 孙天娇)


现代社会发展,推动人口流动。全世界所有的大都市,都是靠外来人口的贡献支撑发展的。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壮不屈的体魄、肆意飞扬的青春,还有南腔北调的口音和酸甜苦辣咸的口味。中国的一、二线城市里挤满了这样的人群。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来自五湖四海,来自祖国的东南西北中。可是,他们心中始终装着一个无法割舍的家乡。

本片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单元:葛优主演的《北京好人》;黄渤主演的发生在贵州苗寨里的《天上掉下个UFO》;范伟主演的发生在江南望溪村的《最后一课》;闫妮和邓超主演的发生在西北荒漠的《回乡之路》;最后是在东北拍摄的由沈腾、马丽主演的《神笔马亮》。每个单元,都充满喜剧色彩。故人归乡,肯定是兴奋多于悲伤。可观众为什么会流泪呢?这眼泪里有激动的泪、有感动的泪、也有怀念的泪。寺山修司说过,“眼泪是人能够造出的最小的海洋。”归乡的人啊,心里早就激动成了一片海,笑中也带着泪。观众的心与影片中的人物一样,能够感同深受,因为这部影片的主创人员是用心在拍摄。

(研究生五班 陈冬芍)

 

观看过《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之后给我留下最深感触的是其中《最后一课》这个章节,影片中痴呆病发后的范老师,连自己的儿子小范都不认得了,却始终记得自己当年在望溪村教过的每一个孩子,他记得每一个孩子的衣着、相貌,他记得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不足,他记得每一个孩子的父母、家境,他从教室里只有一个孩子一条狗开始,挨家挨户动员,把孩子们全都招到学校来。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他曾经也是一位乡村教师,比自己的第一届学生大不了几岁,但是他却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除了上课之外给孩子做饭、生火取暖、补衣服;带他们打篮球、干农活……培养了成百上千的学生,有的成了行业领袖,也有的也和爷爷一样成为了优秀的人民教师。时至今日爷爷仍有一个大箱子存放着当年学生们写的作业,在学生来看他的时候拿出来一起回忆当年的岁月。可能每个人在想起自己家乡的时候都避免不了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想起那平凡而伟大的引路人。

(研究生五班 杨迪)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最后一个故事《神笔马亮》讲述了一个简单而不平凡的故事,让人笑泪交织。东北山村出生的马亮看到“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轻人都走光了”,希望能回到家乡扶贫,为家乡做贡献,可是妻子却看到他身上的才华,希望他能去留学。最终,马亮欺骗妻子说自己去留学,实际上是前往乡村扶贫。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我国东北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也看到了现代化新农村的发展。这些发展离不开驻村干部的辛劳与汗水。前一段时间我有幸有机会与之前毕业去扶贫的师兄师姐交流过,他们的故事也像马亮的故事一样有辛酸有快乐,但是从他们脸上更多看到的是看到农村发展的欣喜和对祖国繁荣昌盛的自豪。希望每个人的家乡都可以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越变越好。

(研究生五班 太乙迪)

 

《我和我的家乡》,是一部以“我与家乡”为主题的电影。这部电影,撩拔起了无数观众的思乡之情。边看电影边擦眼泪,俨然成了影院里的一道风景。

《最后一课》当中描写的一个山村的小学老师,用他的温暖和爱心,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经历,带给孩子们知识,带给孩子们希望,也带给他们不一样的人生。就像剧中描述的那样,很多孩子连2加2等于几都不知道,如果没有范老师,很多孩子可能也就会像他的父辈一样,没有很多的知识和文化,目不识丁,在这个贫困的小山村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他的后代可能也会如此。范老师的坚持,给了这些人一个机会,小人物的无私奉献,成了别人成长路上的启路明灯。

(研究生五班 王婷)

 

我和我的家乡,共由5个故事组成,第一个是发生在北京,与社保相关;第二个是科技兴村的故事;第三个是教育启迪人生;第四个是防沙治沙,建设家乡;第五个是下乡扶贫,带领共同富裕的故事,每一个都充满感人的细节。这是一部发展农村、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全国上下发家致富题材的电影。通过本次观影活动,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国家政策。中国正在逐步发展壮大,这离不开每一位为之奋斗的人们,我们也将不断努力,为国家不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研究生五班 丹娜·叶尔肯)

 

周末观看了《我和我的家乡》,被“家乡”这两个字深深的感动了一把。电影中的五个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乡,想到故乡熟悉的山草味,想起父母的千叮万嘱,想起和一群调皮的小伙伴一起捉迷藏过家家,想起那些曾经调皮捣蛋闯祸的童年趣事……如今站在三十而立的路口处,遥望自己的家乡,感慨万千。电影里的主人公们在长大成材后选择了回报家乡,我选择在远离家乡的城市为祖国添砖加瓦。家乡永远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牵挂,爱家乡,更爱祖国,为身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深深的自豪,像马亮说的,我们中国强大了,能在外国建项目,可以直接用国语打标语,甚至可以用国语和外国友人交流,让我们共同期待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好,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

(研究生五班 赵笛)

 

周末去看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深刻的阐释了家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特殊地位,让人心头一暖,不觉泪流满面。电影共讲了五个故事,故事发生在祖国的东西南北中,为了帮亲戚看病以身试法的张北京;草民发明家黄大宝;独在异乡为异客曾为家乡支教的人民教师范老师;带领家乡人民发家致富,不惜自己负债的乔树林;为了扶贫建设家乡而放弃出国赴重点美术学院深造的马亮,他们的故事平凡却伟大,深深的感染了我。"宁念家乡一拈土,不恋他乡万两金","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家乡对我们每一个人就像生身父母,难舍难割,不由得想起了余光中的《乡愁》,我们能在节假日回家问候亲人,回家乡踏踏来时的路,真的是幸福极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家乡更爱伟大的祖国!

(研究生五班 张凌瑗)

 

《我和我的家乡》讲述了普通的中国人与养育自己家乡之间牵绊的故事。影片分为多个小故事,每个主人公各行各业,身处不同的地点。但是不管社会地位有多高,身在哪里,心中总是有一份对家乡的牵挂,都想回到家乡,为自己的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范伟演的乡村教师。曾在村里执教十年的范老师(范伟饰演)因患阿尔兹海默症,出现记忆错乱。曾经的学生们决定复原1992年的“最后一课”,帮助老师找回失落的记忆。三尺讲堂,一站十年。像范老师这样的乡村教师,犹如照亮贫困地区学生前行之路的一盏盏明灯。让我不禁思念起为自己无私奉献的老师……

(研究生五班 刘雪松)



 校对:雷汝清、国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