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信息 -->工作动态

工作信息

学工思政

“学习建党精神,讲好党的故事”——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主题党团日活动

来源:教育处 发布时间:2021-05-08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2021年4月,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积极响应学院和上级党委的号召,举办了“讲建党故事,传承革命基因”主题党团日活动。本次活动自愿报名,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建党故事并将其来龙去脉以及自己对此的认识撰写成文,最终在群里共同讨论,加深认识。

图片1.png

10名同学和大家分享了党史小故事,经过支委的整理和校对,分为两天在支部群和班级群里推送。这10个小故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到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数个缩影,丰富了同学们对党史的了解和认识。其中,郭正望同学分享了中共一大召开的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热切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革命先烈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

图片2.png

研究生第一党支部通过举办“讲建党故事,传承革命基因”主题党团日活动,让同学们从党史的聆听者转变为党史的讲述者,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100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成绩斐然、世界瞩目。从嘉兴南湖的游船到神州大地、从13名代表到九千余万党员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奋斗的100年,是书写传奇的100年!身为当代中国青年,回望历史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建党故事分享:

 

郭正望:

中共一大的召开

1921年7月23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会议遭受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首先闯入会场的叫程子卿,任华人探长。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具有丰富秘密工作经验,警觉地说这人一定是“包打听”,建议立即停会,大家分头离开。当晚集中于李达寓所,当时在场的李达夫人王会悟提出到嘉兴南湖开会,离上海很近,又易于隐蔽,得到大家的赞成。马林因自身目标太大,未去嘉兴。

当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游人渐渐离去,秀丽的南湖显得格外清静优雅。代表们登上事先租好的南湖画舫,一大会议在缓缓划行的画舫上继续着上海未能进行的议题。下午天气转晴,湖面上一艘汽艇向画舫急驰而来。大家因有上海的经历而提高了警惕,立即藏起文件,桌上摆出麻将牌,装扮成游客。后来打听到这是当地士绅的私人游艇,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会议仍继续进行。

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建党的过程虽然充满艰辛,但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无数革命先辈对共产主义事业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追求和拼搏,深深感染了我们。激励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提升自己,以赤子之心为人民,以奉献之心报祖国。

 

周传永:

双清别墅:进京“赶考”的第一站

双清别墅位于香山公园东南部的半山腰,环境优美,这里原是清代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松坞山庄”旧址,然而真正使这个地方闻名天下的是,这里曾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第一站。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赴北京(时称北平),25日进驻香山,毛泽东同志入住双清别墅,直到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毛泽东由香山双清别墅移居到中南海菊香书屋。

毛泽东同志在香山居住的181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渡江战役,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军号角。北京香山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指挥部,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第一站。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这里,我们缅怀历史,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

 

彭琳:

延安“窑洞之问”

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窑洞与毛泽东谈到“朝代更替、循环往复”话题时,发出了著名的“黄炎培之问”: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黄炎培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对黄炎培的坦诚直言,毛泽东当即非常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黄炎培“窑洞之问”。

 

郏科人:

毛委员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伊始,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毛主席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主席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主席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主席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主席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主席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毛主席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行溥:

中央党史文库的故事

1927年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央和各级各地组织间的文件来往日益频繁。在敌人严密统治的都市,机关繁复、文件众多的情况,必将会影响到地下斗争的安全。于是1931年,周恩来提出了如何区别不同情况保存和整理文件的意见。从此,在旧上海的白色恐怖中,一批忠贞不渝的共产党人,开始了保护 “中央文库”的艰苦卓绝的事业。他们秉持着“人在文件在”的誓言,以生命保护党的文件,1933年,党的活动据点频频遭受敌人破坏,鉴于严峻的现实,党中央秘密撤离上海。陈为人夫妇坚守阵地,数次转移,确保文库的安全。1949年5月,上海解放。负责中央文库的陈来生立即将全部文件送交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从1931年底始,至1949年秋,长达18年之久的中央文库保管工作,终于结束了其地下的保密性质,安全、完整地交回到党中央的手中。这是中共党史上极其机密的一段历史。这些文件涵盖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最初阶段,开展政治、军事、工、农、团、妇等所有领域内斗争的原始档案。这是一部中共建党史,这是一部队伍壮大史,这是一部领袖人物史。